江油肥腸是綿陽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是正二八經(jīng)李白家鄉(xiāng)的下酒菜,斬獲了不少國家級和省級獎項,也是江油人招待嘉賓貴客的首選。我曾在多年前寫過《江油肥腸》,發(fā)在江油論壇上,點擊和閱覽達十多萬人次,成為宣傳江油美食的活廣告。為進一步講好江油故事,今天再來談一下關(guān)于江油肥腸的歷史文化,敬請大家指正。在江油民間,百姓自古有吃肥腸的飲食習俗。其因為地理環(huán)境潮濕,辛辣的東西易于開胃,其次是食材普通價廉,易于獲取,緩解吃不起肉的困難。在傳統(tǒng)的烹制技藝中,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反復實踐,慢慢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烹制肥腸方法。雖說各有各道,佐料不同,配菜不同,甚至火候不同,但終極目標是奔著色香味美,鮮辣可口,
耙(Pa)硬適宜。成為李白家鄉(xiāng)常見的下酒菜。
江油中壩商貿(mào)繁榮,南來北往客商和販夫走卒眾多。精明的酒館老板就打起了肥腸的生意。最初是清末出現(xiàn)在中壩涪江渡口馬家坨,當時叫肥腸哇子湯,也稱肥腸旺子湯,里面有肥腸,豬內(nèi)物心肺和豬血,還稱大雜燴。由于每碗成本低,售賣便宜,易于吃飽肚子,香氣四溢本來就是誘人的活招牌,不用叫賣就引起食客的注意。一個酒館,一兩副腸子,每天根本不夠賣。很快,魚市口,大場口,靈官樓,太平場等交通要道的餐館都推出了肥腸哇子湯這道老少婦孺都喜歡的菜。新中國成立后,公私合營,江油縣飲食服務公司的合作社仍將肥腸哇子湯作為主打招牌菜之一,服務于大眾。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就將肥腸哇子湯改良,取消了豬心肺和豬血,專門只燒肥腸,食客們更加情有獨鐘。廣采博覽,吸眾家之長,江油肥腸的制作技藝形成了共識。
為深度文旅融合,江油還舉辦肥腸烹飪大賽,評選江油肥腸名店,采取評委和游客現(xiàn)場打分的形式,小小吃、周肥腸等16家名店眾望所歸。在江油,如要吃遍每家飯館酒店的肥腸味道,每天一兩家,也許至少要花三年時間。因為在菜單上都有江油肥腸的字樣。每家米粉店,必然也有肥腸米粉。故而,外地客人戲稱江油為肥腸之都。江油肥腸的火爆場面可以從每天進料以數(shù)噸計算,因為,還得滿足線上的購買。 有關(guān)江油肥腸的故事趣事很多,聽說有成都錦江賓館的大廚專門對江油肥腸進行研究,但不得要領(lǐng)。有北京客人想吃,曾叫好友空運幾百碗。江油肥腸店在成都,重慶等地開有店面,但沒有江油的味道。有人一語道破天機:離開了江油,根本就不能叫江油肥腸。只有江油人能把普通的食材做成舌尖美味。
一碗肥腸。讓江油美名遠播,一位詩仙李白讓江油名揚世界,一個哪吒讓江油興奮不已,奇異秀麗山水,讓游客目不轉(zhuǎn)睛。
20250725074515front2_0_934_Fn2bHjngPBxGlQ1_oaG4988oCVok.jpg (131.7 KB, 下載次數(shù): 2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昨天 07:45 上傳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