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油佛爺洞與詩仙李太白
作者:鄧勇
在江油武都、涪江谷口右岸,有一天然洞穴,由于該洞極像門框,且洞頂又有一圓形巖石,看起來很像是掛在門楣上的燈籠,當(dāng)?shù)厝司桶阉蜗蟮姆Q為佛爺洞。 在佛爺洞的對面,涪江左岸的水下另有一個更大的溶洞。此洞在武引庫區(qū)蓄水以前可乘船入內(nèi)。據(jù)進(jìn)去過的人說,洞內(nèi)怪石林立,水泉清澈,清雅幽靜,洞壁還有歷代游人題刻多處。由于傳說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時曾在洞中泛舟讀書,所以叫做太白洞。據(jù)說李白在此游覽時,遇天晚,對岸燈籠洞的燈籠被神仙點亮,將四周照得通明,李白乘興在洞口夜讀,合卷后燈光即自行消失。因此,民謠有“佛爺洞對太白洞,燈照太白把書誦”之說。 雖然,李白在太白洞中泛舟夜讀的故事,只是個神話傳說。但他到過涪江六峽的事實,在《龍安府志》里是有記載的:“清代龍安知府魏裔魯《題明月渡》詩曰:江隨峽里轉(zhuǎn),百折到龍州;古渡月殘照,孤村橫小舟;林猿啼澗水,山鳥噪荒郊;太白今何在?空聞樵牧嘔”。既然民間、官方都有這樣的傳說和記載,那么,李白是不是真的到過涪江六峽呢? 要想將此事弄清楚,還得從涪江上游的蜀漢名關(guān)江油關(guān)說起。 江油關(guān)就是現(xiàn)在的平武縣南壩鎮(zhèn),古時它并不屬于今天的江油縣管轄,在唐代隸屬龍州江油郡,是當(dāng)時的江油縣城。 據(jù)史料記載:唐玄宗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時,即他在大匡山讀書期間,因仰慕蜀漢江油關(guān)名跡,“往來旁郡”,游歷過龍州江油關(guān)。 李白到江油關(guān)訪問之事,用他自己的五言律詩《題贈江油尉》就可以得到左證。其詩曰:“嵐光深院里,旁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廳。日斜孤吏過,廉卷亂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讀道經(jīng)! 這首充滿老莊意境的詩歌,曾由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手書后刻石立碑。這尊詩書雙絕的碑刻,后來就成了江油關(guān)的一大勝跡。詩中所寫的“旁砌水泠泠”的泉水至今還在南壩場鎮(zhèn)叮當(dāng)作響地日夜流淌,當(dāng)?shù)厝税阉蜗蟮慕凶龆.?dāng)泉。后人為緬懷詩人李白,宋干道年間龍州太守史祈在牛心山建亭樹碑,并刻有“太白臺”石碑一道! 李白家住青蓮鄉(xiāng),就讀于大匡山。這兩處地方,唐朝時均隸屬于綿州昌明縣。李白從青蓮或大匡山去江油關(guān),由于有大山阻隔,道路不通,必須從現(xiàn)在的江油武都鎮(zhèn)、白石鋪經(jīng)平武平驛鋪至南壩鎮(zhèn),沿涪江峽谷中的凌云棧道而行。 這條棧道是古蜀道中最為險峻的一段。其間,山高谷深、險峰壁立;江流湍急、道路回環(huán)。因為棧道太過狹笮,使得穿行其間的挑擔(dān)者“右肩不得易其負(fù)”。即在通過棧道時,只能用左肩挑擔(dān),故被稱之為“左擔(dān)道”。正是經(jīng)歷了這段十分艱苦的行程,才使得李白有機(jī)會創(chuàng)作出那首膾炙人口的《蜀道難》。 由此可見,李白當(dāng)年的確是去過涪江峽谷的。不僅去過,而且還不是一般的路過,他應(yīng)該是有目的、有準(zhǔn)備地專程前往。不然,他怎么會劃著小船悠閑地跑到太白洞里去看書呢?不僅去過,而且還不止一次,要是與江油尉初次見面、交往不深,堂堂縣尉怎么會接受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少年郎贈送詩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