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川賢夫 于 2014-12-1 22:38 編輯
古往今來,地名作為一種語言符號,除了表示城鎮(zhèn)、鄉(xiāng)村、河流、山脈等地理位置外,同時也反映著該地的歷史人文的變遷,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流傳至今的眾多古地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梢哉f地名的命名由來與更名是我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生動寫照。本文僅就方水鄉(xiāng)村地名的由來略述如下。 其一,由民間傳說故事命名行政村。如“官田村”,傳說清朝年間附近各州縣眾多官員前來“斬龍埡”觀看斬龍時站立于該村的田壩里,并將烏紗帽脫放于田里,后來就叫這里為“紗帽田”、“官田壩”。新中國建立后這個行政村就命名為“官田村”了(詳見筆者所寫的《官田村的傳說》)。又如“白玉村”,曾有關(guān)聯(lián)胡家白巖和玉皇廟“金鍋銀灶”的傳說故事,為拔掉窮根、追求財運翻身致富,故將原有地名“唐家坪”改為“白玉村”(詳見筆者所寫的《白玉村的由來》)。再如“寶珠村”,因傳說清朝時曾發(fā)生過龍泉寺里寶珠顯靈滅叛軍保百姓的事,所以后來該村便以“寶珠”為村名(詳見筆者所寫的《寶珠村的寶珠》)。 其二,由歷史事件命名行政村。如“廣義村”,在舊中國因土匪猖獗,當(dāng)?shù)匕傩諡楸WC自己豬牛等財產(chǎn)和人身安全而建立了一個民間團體組織“廣字團”,專門履行保護一方百姓平安的義務(wù)!皬V義村”的命名便由此而產(chǎn)生。 其三,由古建筑物命名行政村。如“寶塔村”,因該地建有一座七層“字庫塔”(約兩丈多高),被當(dāng)?shù)匕傩湛醋鍪擎?zhèn)邪改運的“寶塔”,所以將該村命名為寶塔村(詳見筆者所寫的《方水寶塔村的故事》)。又如“圓門村”,古時候有一姓于的大富豪,在一座大山下建了一座大四合院的住所,院門用條石砌為大圓拱形,圓門之大足可通過一輛大卡車,人稱“圓門房子”。后來該村就命名為“圓門村”了;本世紀七十年代在該村修建了一座大水庫,“圓門房子”正處于水庫中心淹沒區(qū)便被拆遷到別處去了,該水庫也命名為“圓門水庫”。再如“西林村”,是因為該村在清朝道光年間修建了一座供奉佛儒道三教祖師神像的寺廟叫“西林寺”,解放后該村便以這寺廟名作為村名了。 其四,由山川大樹命名行政村。如“高包村”,因為三國時在該村修建有三處通報戰(zhàn)禍信息的烽火臺,其中最高的一處烽火臺就建在一個叫“高包嶺”的大山上;另外該地還有一處綿延幾千米的山川叫“包浹溝”,后來便根據(jù)“高包嶺”、和“包浹溝”的山川地名來作為“高包村”的村名了。又如“尖山村”,因該村內(nèi)大大小小的山峰很多,其中有一座山峰形如圓錐,雖然海拔并不高,但與四周比較其山尖卻格外突兀,所以該村便命名為“尖山村”(與該村相鄰的龍門鎮(zhèn)“尖峰村”也是以此突兀的山峰命名),F(xiàn)在“尖山村”與“廣義村”已合并為一個行政村“廣義村”了。還有“古樹村”,是因為這里老杉樹廟(又叫“川主廟”)前面長著一棵大杉樹,樹大有三人牽手圍、樹高有五丈余,是該地最古老最高大的一棵樹,后來便以這棵“古樹”作為村名。 其五,由山河之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來命名或更名鄉(xiāng)鎮(zhèn)的。如“永鎮(zhèn)場”更名為“方水鄉(xiāng)”,就是因為該場鎮(zhèn)主河道對面有一座向河道凸出的山梁名叫“討口巖”,形如“方”字頭上那一“點”;從八一鄉(xiāng)流來經(jīng)方水鄉(xiāng)境內(nèi)再流入綿陽涪城龍門鎮(zhèn)的這條河流“大橋河”正是“方”字一“點”下那長長的一“橫”;從寶珠村流入方水這條主河道的支流“龍橋河”,就是“方”字長“橫”下左邊那一“撇”;而從高包村經(jīng)寶塔村、廣義村流入“大橋河”主河道的支流“王家河”,便是“方”字長“橫”下右邊那一“橫折鉤”了。一個山頭“討口巖”加上三條河流“大橋河”“龍橋河”“王家河”的自然地形地貌,便形象地構(gòu)成了“方”字的四畫;又因該鄉(xiāng)境內(nèi)河道支流多、塘堰眾多、大小水庫多,處處有“水”,這樣“方水”就名副其實地成為鄉(xiāng)鎮(zhèn)之名稱了。 當(dāng)然,就全國范圍來說,地名的命名及由來遠遠不止上述五種情況,本文所談只限于方水鄉(xiāng)而已。地名的由來、命名的寓意,都蘊涵著眾多的逸聞趣事和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有人曾說: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fēng)情畫卷。大到國家之名小到鄉(xiāng)村之名盡皆如是也。 (2014年1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