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強綻放的力量 ——奮戰(zhàn)在蘆山抗震救災一線的志愿者群像 張寶印 劉永華 楊雷
■新華社記者 張寶印 劉永華 楊雷 在蘆山震區(qū)的每一天,我們都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在蘆山震區(qū)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志愿者奔走的足跡;在通往蘆山震區(qū)的每一條道路,我們都能看到志愿者前行的步伐。
志愿者,是蘆山地震災區(qū)一支重要的抗震救災力量。
(一)
北京、山東、廣東……
飛機、汽車、徒步……
地震發(fā)生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像一條條小溪在蘆山匯成巨流。
20日晚,來自四川煜祺義工聯(lián)合會的李勝和同伴們正在路上徒步急行軍。從雅安到蘆山,他們整整走了7個小時。
李勝來自四川綿陽江油市。2008年,這里是汶川地震的受災地區(qū)之一。“我們經歷過地震,有一定經驗,距離蘆山也比較近,我們想竭盡所能幫助我們的同胞!崩顒僬f。
地震發(fā)生后,正在家中休假的北京軍區(qū)27集團軍某旅藏族士官達吉花600塊錢連夜包車從成都趕到雅安,緊接著又徒步走到蘆山,以志愿者的身份抵達災區(qū)。
志愿者不問出處。據蘆山縣團委負責人胡玉婷介紹,截至4月24日,僅在蘆山縣團委登記過的志愿者已達4000余人,還有一些志愿者沒有登記直接趕赴受災嚴重的地區(qū)。
4月24日,來自山東濰坊的52歲志愿者譚瑞霞,正在太平鎮(zhèn)為受災群眾發(fā)放物資。得知蘆山地震后,譚瑞霞于20日只身前往災區(qū)。在去往成都的路上,譚瑞霞結識了十余位同赴災區(qū)的志愿者。抵達蘆山縣時,這支隊伍已經發(fā)展為26人。
“不用過多的語言,‘志愿者’三個字就可以讓我們走到一起,風雨同舟!弊T瑞霞說。
(二)
晨光、細雨、星夜……
蘆山、天全、寶興……
地震災區(qū)的每個角落,總會看到那些佩戴著標識的志愿者,總會遇到一支支奔波忙碌的志愿者隊伍。
唐淇是災后第一批志愿者之一。一年前,作為“西部計劃青年志愿者”項目的參加者,唐淇大學畢業(yè)后志愿到蘆山縣雙石中學當美術老師。地震發(fā)生后,“西部計劃青年志愿者”項目32名志愿者第一時間走上街頭,開始志愿服務。
“地震后的第一天,我們都在忙著清理廢墟,疏導交通,一整天沒有吃飯,晚上就睡在椅子拼起來的‘床’上。”唐淇說。
4月23日,來自安徽阜陽的4名志愿者來到寶盛鄉(xiāng)。望著高聳的山峰以及山腰上一片被開墾的土地,他們決定攀上高山,去看看那里村民的情況。
經過3個小時的跋涉,他們終于聽到了村民的呼喚:“這里有位老人骨折!”簡單檢查后,來不及休息,他們又再次下山,將這個消息告訴附近的解放軍醫(yī)療隊。
“在展開進村入戶排查治療前,很多傷員都是志愿者送過來或通知我們的。”成都軍區(qū)成都總醫(yī)院醫(yī)療隊醫(yī)療組長謝金標說。
一位位志愿者在幫助受災群眾的過程中,還把目光投向災區(qū)的未來。來自甘肅西部愛心公益社的趙林打算援建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圖書室、電教室;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志愿者杜嘉鑫打算對部分受災嚴重的家庭進行一對一資助……
(三)
胸章、袖標、紅綢帶……
行囊、背壺、方便面……
在地震發(fā)生后的日日夜夜里,志愿者們克服重重困難,相互扶持、相互幫助,手拉手頑強地戰(zhàn)斗在抗震救災第一線。
在寧波從事摩托車修理工作的志愿者何應海,第一夜是在簡易帳篷里度過的。
夜里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簡易帳篷里,不時有水滴落在何應海的身上。何應海只得裹著雨衣,蜷縮在帳篷的一角。凌晨3時,何應海再次起床,卸載剛剛抵達的救援物資。
“雖然很艱難,但我始終感覺有一種力量在支撐著,那就是災區(qū)群眾的殷切希望。”何應海說。
1993年出生的李頗玉來自北京,是南京郵電大學的一名學生,他的父母都是第二炮兵的軍官。得知地震后,他瞞著父母悄悄來到靈關鎮(zhèn)進行志愿服務。抵達后,他才給媽媽打了電話。
“父母雖然很擔心,但是很支持。他們覺得我應該有這樣的歷練!崩铑H玉說。
人,在這里長大;家,在這里放大;愛,也在這里博大。
24日,來自江蘇連云港的志愿者桂園帶著志愿者小分隊走入地處偏遠的蘆山縣清仁鄉(xiāng),為這里的村民分發(fā)救災物資,全天搭建了20頂帳篷。
這一天,是桂園的生日。晚上,桂園和隊友們找到一個已經殘破的小桌子,沒有晚會,也沒有蛋糕,更沒有蠟燭,大家在漆黑的夜里用手機屏光算作生日蠟燭,掏出能夠掏出的最好的干糧擺成圓形,這就算是生日蛋糕。
“32年來,這是我最難忘、最珍貴的生日!惫饒@說。
(新華社四川蘆山4月28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