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江油末代知縣陳志喆詩碑 碑在別有天附近,虎碑側(cè),碑石質(zhì)堅硬,非本山之石,豎長方形,寬0.92,高1.39米,外嵌夾石,上覆碑帽?套蛛`書,凡22列,滿列35字,字徑2.5厘米,夾注頗多。碑斷為3塊,拼接后水泥勾縫,覆蓋了部分刻字,加上碑腳未清理,暫識如下: 【甲辰(1904)初夏,偕唐輝樓、馮子鈞、囗囗芳三廣文,董漢蒼、饒焱之、胡伯丹、柯根腴四教習(xí) [1]游竇圌/山即事四律 鎮(zhèn)日 [2]文書掃不開,暫乘云氣入山來。山僧迎客如參佛,仙尉修真尚有臺(山為竇尉修煉處)。下界萬家囗/囗囗,上方一徑近蓬萊(舊有“境入蓬壺”額)。囗囗塊壘都澆盡,浩蕩天風(fēng)拂酒杯。 淩虛石壁忽中穿,知是人間幾洞天(路窮處有石罅中穿,豁然開朗,額曰“別有天”)。浮世狼烽傷往事(邑人曾避寇于此),空山老/樹記何年(山有盤龍古柏)。鐵橋度慣支郎囗(左右崖相去數(shù)丈,不知何年置鐵橋于此,代有一僧能度),玉帶留參佛印禪(山門有囗囗為前太囗公祖源囗坡公遺事)。如我向平猶有愿,此身何暇作神仙。 十年前已領(lǐng)羅。孜缫椅撮g(1894-1895),權(quán)廣東博羅縣篆,羅浮隸境內(nèi),曾刻一囗囗曰“管領(lǐng)第七洞天仙吏”),又閱岷峨眼底秋(癸卯(1903)秋間入蜀境)。山水棲遲/娛散吏,煙霞供養(yǎng)勝封侯。子明曠代留真面(竇子明遺像在左崖),太白高吟在上頭(太白有《竇圌山》詩)。天與吾囗囗/受處,群峰環(huán)繞古龍州(觀霧大小匡山囗囗囗囗外)。 自有乾坤有此山,囗囗囗囗囗囗攀。碧云留洞仙靈隱(舊有“碧云洞天”額),白板安禪歲月閑(時……禪榻)。囗囗畫圖煩點染(近購得囗囗索輝樓),囗囗詩句待雕镵。功名峴首吾何敢,留取巢痕爪印間。 疊韻再題游竇圌山囗囗囗囗 石門深鎖幾時開(上有石門),惟囗囗囗校奕來。白鐵為誰環(huán)絡(luò)索,黃金棄用住樓臺。那能佞佛參囗囗,/空想辭言學(xué)老萊。嘆我望囗囗囗是,臨風(fēng)痛酹掌中杯。 蠟屐還當幾兩穿,前身難證囗囗天。自從碧落遭塵劫,也想丹砂駐大年。一尉偏能傳福囗,囗囗擬借署詩禪(曾于羅浮黃龍觀囗鄦倩詩盫,又自署別號曰詩禪 [3])。算來只有名長在,小隱人間不羨仙。 春明人海久沉浮,一落剛風(fēng)兩鬢秋。塵世尚留真洞府,粗官敢說小諸侯。有緣白地皆仙境,囗囗/青山盡佛頭。公若關(guān)心唐社稷,金丹何不救神州(陳子昂集《陳該石人銘》已有竇圌山事,而竇子明想在高宗以前,太白詩特追贈之焉)。 歸隱何年更買山,幼輿邱壑愿高攀。隱囊紗帽終多累,布襪青鞋始是閑。香積廚中分佛飯(飯于僧房),/通明殿里憶朝班(絕頂有通明殿)。囗家一樣修行事,只在人情物理間。 陳志喆,字西岑(又作雨岑?羽岑?),號鄦倩,別號詩禪,江西進賢縣架橋鎮(zhèn)艾溪陳家村人,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二甲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選授廣東會同 [5]知縣。十七年(1891)署廣東四會知縣,修《四會縣志》。二十年(1894)署廣東博羅知縣,其境內(nèi)有羅浮山,因此自號管領(lǐng)第七洞天仙吏,次年捐資設(shè)局修志,惜志稿散佚。二十九年(1903)三月選任江油知縣,次年與地方教官、教習(xí)登圌山,留詩碑。至1912年,清帝宣告退位,“消息傳到江油后,清龍安知府丁體晉、江油知縣陳志喆棄職潛逃”,《縉紳錄》載陳任江油知縣至宣統(tǒng)四年,可見陳為江油的末代知縣。 [6]1925-1926年間,任江西省通志局局長。在老宅擴建羽琌山館,國保。其居地遺留有瓷板畫兩塊,一其中年時像,一老年時像,自題:“少年之我,急于功名。中年之我,累于宦情。老年之我,教子一經(jīng)。見善必行,注重養(yǎng)生。貌則和平,心則樸誠。一片性靈,讬于丹青!敝小赌コ幧椒繀哺濉、《粵游草》、《蜀游草》等。 與陳知縣同游者唐輝樓,即龍安府訓(xùn)導(dǎo)唐棣華,重慶人,舉人,十七年七月來任。馮景文,字子鈞,鹽亭縣廩貢生,光緒二十三年任江油縣教諭,縣志收錄其《節(jié)孝總坊記》。
[3] 任博羅知縣時,曾于羅浮黃龍觀結(jié)鄦倩詩社
[4] 據(jù)陳志喆《昭萍志略序》補。序中有任江西通志局長時間,并介紹因戰(zhàn)亂而修志中斷。尾款:鐘陵陳志喆拜撰(時年五十有二)。鐘陵為古縣名,鐘陵鄉(xiāng)在進賢縣東北部。
[6] 《綿陽市志》載,江油在民國元年初有知縣天全縣人李洪鈞。2 月7 日,簡陽馮藻任知事。
IMG_4017.jpg (111.63 KB, 下載次數(shù): 6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3 13:19 上傳
IMG_4018.jpg (87.19 KB, 下載次數(shù): 4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0-3 13:19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