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峽谷——尋找獨龍族的文面人
來過了,這兒便成為你生命中最大一處驛站——題記
1、走進獨龍江
這是一個極普通的日子,很簡單地準備了行李,然后摘下脖子上的項鏈放在衣柜的小抽屜里,在有些涼意的雨晨,走向曾無數(shù)次作為遠程起點的那個小站。我要去的地方叫獨龍江峽谷。
獨龍族聚居地的獨龍江峽谷,地處云南省橫斷山區(qū)的貢山縣,東邊是高黎貢山,西面是中緬分界線的擔當力卡山脈。從縣城去鄉(xiāng)上要翻越高黎貢山,步行三到四天,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大雪封鎖路口,峽谷與世隔絕,那里成了真正的孤島,即便是開山季節(jié),走進峽谷,也實屬不易。
高黎貢山的奇異植物.JPG (74.05 KB, 下載次數(shù): 11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11 14:19 上傳
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的挾持下,遺世獨立的獨龍江大峽谷依然擁有著匪夷所思的生物多樣性、近乎原始狀態(tài)的植被覆蓋。
我之所以要去那里,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遙遠和艱辛以及不可知,可滿足我的探險心理,更重要的是探訪在峽谷中生活的奇異的獨龍族文面人,據(jù)說她們剩下不到十人了。
怒江峽谷中的怒族村莊.jpg (401.4 KB, 下載次數(shù): 1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11 14:07 上傳
怒江邊的怒族村莊
怒江邊的貢山縣城.jpg (35.51 KB, 下載次數(shù): 13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11 14:07 上傳
緊臨怒江的貢山縣城
一路追逐在四川進滇的路上,49小時的車程之后,我來到貢山縣,這里是路的盡頭,再也無車可乘,而我要去的獨龍江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巴坡,還須由此徒步三天,全程96公里。
我在縣城里見人就問誰能做我的向?qū),在通向丙中洛的叉道口上遇上了他倆。家住縣城邊普拉河村的阿華是白族,雨雪是傈僳族。談好價每人每天50元,幫助我走進獨龍江。
計劃在峽谷中滯留十天,便準備了相應(yīng)的食物。早8:40分從縣城西邊出發(fā),沿著普拉河邊的人馬驛道向著高黎貢山深處走去。
我和向?qū)в暄?jpg (23.64 KB, 下載次數(shù): 9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11 14:07 上傳
我和向?qū)в暄┩讲皆诟呃柝暽礁沟?br />
臨行前我徹底清理了行李,將毛衣毛褲送人,連筆記本的外殼都嫌有份量而撕掉。在深山密林中步行,必須忍痛割愛,舍棄原本不該舍棄的東西,這是我的經(jīng)驗。
似乎并不是去遙遠的峽谷,也并不是走在險象環(huán)生的峭壁懸崖上,曾經(jīng)兩次走進墨脫,眼下一切都自然而然起來。事實上,這樣的心態(tài)在出發(fā)前就已備了,所以我未象往次那樣總要在自己走后,于家中某一處留下類似遺言的字條。
我想經(jīng)歷得太多,積累得有些厚,自信告訴我“出事”的概率極小極小。可母親不這樣說,她說我出門的日子就是她受煎熬的日子,記住往家中掛電話。她只要聽到聲音便知我還活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角落。
但是,當我腳踏實地時,仍免不了于這種危機四伏拐彎抹角從半山腰劈出的棧道上步行,而由衷升起的感覺,令我搖搖欲墜,惶惶恐恐。
獨龍江上的獨木橋.jpg (82.2 KB, 下載次數(shù): 10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11 14:19 上傳
獨龍江上的吊橋.jpg (37.14 KB, 下載次數(shù): 9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11 14:19 上傳
獨龍江上的獨木橋
我沿用走墨脫的經(jīng)驗,扎好綁腿,否則被小路兩邊伸出的荊棘絆住,一個趔趄,摔下普拉河就命歸黃泉。路的艱辛不用說,而口干舌燥實難忍受。于是將森林中帶有腐質(zhì)味的“清泉”捧起猛灌,不顧后果。
原始森林中的瀑布.jpg (79.37 KB, 下載次數(shù): 10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11 14:07 上傳
森林中有很多這樣的小瀑布
驛道始終蛇形似的延伸,森林遮住了藍天,林間小道幽幽暗暗,陰陰森森又纏纏綿綿。中午12時,在一處幾乎見不到陽光的大樹下休憩,當?shù)厝朔Q它為“臺灣松”,需6人合圍,畢直的干高聳入云,鶴立雞群的雄姿,委實偉岸和不俗。
曾在藏東南見過要4人才能合圍的鐵杉,那時我稱它為“王”,而眼前這棵挺拔的臺灣松,更令我驚訝不已。
再次上路的時候,普拉河擦肩而過,小路向左一拐,直伸更加幽暗的山林中,從此爬坡開始。這是一條不能稱為路的路,這是一條讓人望而生畏的路,這路上年年累死馬,年年摔傷人。
傈僳族馬幫.JPG (68.95 KB, 下載次數(shù): 1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11 14:19 上傳
走進獨龍江的馬幫.jpg (59.3 KB, 下載次數(shù): 10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11 14:19 上傳
傈僳族馬幫
我一步一步的攀援,海拔隨之升高,每抬一次腿都要用心又用力,踏踏實實的往上蹬,有時手腳并用,累得人想死,回頭一看,走出不到百米,頓時有想哭的感覺。
來到一處高約十幾米的飛瀑下,深切的溝壑令人眩暈,阿華牽著我倍加小心的移動步子,此處被瀑布長期沖刷,石頭如擦了油,今年8月還滑下去兩匹馬,阿華說,連尸骨都撈不起來,趕馬人跪在崕邊,哭成淚人,傷傷心心,悲悲戚戚。
下午四時,在大汗淋漓,疲勞至極中走到第一處驛站——其期。34公里。其期,原叫七區(qū),是根據(jù)縣林業(yè)局劃分森林片區(qū)而命名的,據(jù)說一位記者來此,誤叫為崎嶇,便將此名寫實,后來人們?nèi)∑湟糇g叫“其期”,現(xiàn)在林業(yè)局有一名工人長期留守,并有3間小木屋,專為過路人休憩打間之用。
黃昏時,其期來了一隊馬幫,趕馬人說是為兩位日本老人效勞,果然1小時后,渾身裹著泥水,滿臉痛苦不堪的日本老人拄著拐杖,顫顫巍巍的走進了小木屋。他們看上去有70歲左右,為何要來獨龍江?
幾天后,我去了孔當,(當:獨龍語,村之意。)聽一位曾在96年幫助過他們的獨龍族男子說,那年他們和另一位日本老太太來此,拍攝了大量的獨龍江風(fēng)情和文面人圖片,從此,夢幻一樣的峽谷迷住了老太太,成了她永遠離不開的一方圣土。
然而這里終不是她的家,她仍要回到日本,遺憾的是她回到日本兩年之后去世,臨別,她滿懷留念地告訴他們,一定要將骨灰埋藏在獨龍江畔,這樣,他們再度走進峽谷。
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她的這份滿含眷戀、滿含淚水的最后心愿,但是當你來過了,你就回明白,老太太是在托付她的人生最終去向——這兒是她生命中最大一處驛站。我確信。
第二天,我們繼續(xù)在人馬驛道上趕路,時有馬幫擦肩而過,親切感由然而升。他們熬盡心力,趕著馬,馱著不多又劣質(zhì)的小百貨以及自制的米酒,于開山季節(jié)里把人類最初的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換延續(xù)到獨龍江,僅賺一點腳力錢,實屬不易。
就跟著馬幫走,速度快上一倍,步行22公里,到達第二處驛站——東哨房。這里有兩排木板房,曾為部隊營房,87年部隊撤走后,這里便成了人們進出獨龍江過夜之地。
由于深山中常冬無夏,為取暖,木墻被撤個精光,只剩下鐵皮頂。我們便在這四面透風(fēng)的空房里燃起篝火直到天明。記得這天是中秋夜,高黎貢山的明月美得令人心跳,山野寧靜初,沉黑得如上界,就在這種地老天荒般的靜中獨自夜游,傾聽心跳。
第二天,逆著風(fēng)風(fēng)雨雨踩著爛泥石塊在水溝里反反復(fù)復(fù)地移動步子,走得昏天黑地,走得大腦一片空白。上午十時四十分,當我站在海拔4000米的高黎貢山風(fēng)雪丫口時,就真切地感覺到“走路”已是致命的活計。
缺氧使我們嘴唇發(fā)烏,臉發(fā)青,我們丟掉一些食用罐頭,最大限度地輕裝。跌跌絆絆,暈暈乎乎,一路的摔交,一路的詛咒,一路的企盼,又一路的失望,不知拐了多少個彎,而每每讓人希望落空。巴坡仍無影無蹤。
十四個小時的腳程已過去,當天空不現(xiàn)一絲亮光,峽谷被無邊的黑魔影般地籠罩;當身體里的原氣消耗殆盡,心兒累得無法拾起的時候,就裹著一身泥水走到了巴坡鄉(xiāng),似乎離死亡僅一步之遙。
巴坡,就在身旁。
獨龍江峽谷中的巴坡鄉(xiāng).JPG (61.77 KB, 下載次數(shù): 13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7-11 14:17 上傳
擔當力卡山和高黎貢山相挾的峽谷就是獨龍江峽谷,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巴坡就在江邊。
1.jpg (31.22 KB, 下載次數(shù): 11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2-23 14:21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