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愛吃,對一切可食之物的探索飽含了一片熱忱,但同時也是絕對的愛憎分明。比如“肥腸”,愛它的人視之為人間極品,不喜之人則丁點(diǎn)不沾、嗤之以鼻。
四川人大概是嗜腸如命的,在這里隨處走上一走,都能體驗(yàn)到肥腸不同的獨(dú)特吃法。但對于廣大的肥腸忠實(shí)愛好者來說,四川江油的肥腸算得上“此生必吃”。
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江油,距離成都160公里。這里最為出名,但卻最被當(dāng)?shù)厝恕捌匠R源钡囊坏烂朗,便是江油肥腸。
在江油,肥腸多食于早餐。許多店只做早晨或中午兩市,過了下午兩點(diǎn)后便關(guān)門休息。米粉或干飯都不挑,配上一碗香噴噴的紅燒肥腸,吃完以后一整天都美滋滋的。
對于江油人來說,“肥腸”是他們一種早已習(xí)慣的生活方式。一碗肥腸,一碗干飯,一碗飄著蔥花的醋湯……便是全部的生活至味。
同樣會讓不少人望而卻步的美食——鹵煮,肥腸在其中絕對是當(dāng)之無愧的C位。
鹵煮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jù)傳,光緒年間,因五花肉煮至的“蘇造肉”價格過于高昂,老百姓們便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來代替,再經(jīng)過民間不斷的更迭傳播,久而久之成就了今天的鹵煮火燒。
一碗地道的鹵煮里,放有火燒、肥腸、豬肺、炸豆腐、可有可無的五花肉。豬腸的柔韌以及動物獨(dú)有的香氣混于濃郁的老湯之中,再配上韭菜花、蒜泥、醬豆腐汁……這大概是人世間就為樸實(shí)真誠的滋味了。
當(dāng)然,只要是在漢地餐桌,下到市井,上到廳堂,總有肥腸的立足之地。魯菜中的傳統(tǒng)名菜”九轉(zhuǎn)大腸”就讓肥腸完成了華麗的變身。
九轉(zhuǎn)大腸始于清朝光緒年間的“紅燒大腸”,因制作像道家煉制“九轉(zhuǎn)金丹”一般的精工細(xì)作,于是稱作“九轉(zhuǎn)大腸”。
肥腸通常分為大腸、小腸、腸頭,主要區(qū)別在于脂肪含量。這道菜采用的是“腸中”部分,是豬大腸最長的一段。烹制時,需加入肉桂、豆蔻等調(diào)料。
而所謂的“九轉(zhuǎn)”,即將一條豬大腸層層相扣,先過水、再油炸,出勺入鍋反復(fù)數(shù)次,直到變色為金黃后盛盤取出,分而切塊,每一塊都帶著百轉(zhuǎn)千回的層疊質(zhì)感。
九轉(zhuǎn)大腸集合了酸甜香辣咸五味,端上桌前再撒把香菜碎。一口下去,香氣濃郁、柔韌脆軟的肥腸讓人愛不釋手。
20190603_281895_1559495991804.gif (495.45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6-3 01:20 上傳
20190603_281895_1559495991816.jpg (23.12 KB, 下載次數(shù):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6-3 01:20 上傳
20190603_281895_1559495991851.gif (218.5 KB, 下載次數(shù): 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6-3 01:20 上傳
20190603_281895_1559495991854.gif (314.37 KB, 下載次數(shù): 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6-3 01:20 上傳
20190603_281895_1559495991859.gif (412.96 KB, 下載次數(shù): 1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6-3 01:20 上傳
來自: Android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