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經歷的風風雨雨、許多大事小事都可能很快忘了,唯大年三十重頭戲---祭祀祖先難以忘懷。濃濃的年味和無限的喜悅,記憶猶為深刻。
大約十點左右,廚房里就飄出了肉香味,令我遐想和盤算著中午該先吃什么。鍋里的臘肉基本熟了,母親準備好上墳用的豬頭、糖果、香蠟、錢紙等。于是,我們就開始去給老祖先人們上香、壘墳。大年三十上墳是家家戶家的必修課,就是分開家、離開戶的哥嫂,也要帶著侄兒侄女們一同加入上墳的隊伍,形成一道風景線。上墳的人雖然多,但分工明確,一般大人們扛鋤頭、鏟子,小孩們則端祭品、拿香焟、鞭炮之類。
據說,我家祖上是清乾隆時期從湖廣上廟一帶遷來插地為業(yè)的,現在在川西北江彰平原的邊緣河西丘陵地區(qū),有送老歸山的習俗。因此,先人們的墳墓一般都在山坡或山梁之上。上墳一般是先給婆婆上了才給爺爺上,直到現在,我也是先給母親上墳后才給父親上,這是從好久開始的,里面有沒有重女輕男,女尊男卑的成份。反正給婆婆上墳時大家格外給力。一到墳前,不用吩咐,全家人就有的擺祭品,有的點香蠟,有的挖土,有的向墳頭上鏟土。經過多年的壘土,婆婆的墳頭格外雄偉。特別是墳頭上的兩根彎彎柏樹,愈來愈大,愈來愈彎,全家老少看到都十分高興。本地風俗哪個墳頭上的柏樹長的越彎,那就昭示著其后人必定會升官發(fā)財。參加上墳的人都必須給墳上面壘土,說是墳越大,后人才會家大業(yè)大。壘好墳后,大家就一字排開,跪在墳前,邊燒紙錢,邊祈求先人保佑來年全家人無病無災,做事順順利利。放完火炮后,大家還要清理好墳周圍的枯枝雜草,以避免引起山火,上墳才算結束。我們還會給婆婆墳旁邊的無主墳掛點紙,燒柱香,希望他們能夠在陰間和諧相處。隨后,我們陸續(xù)去給爺爺上墳,給老祖先人們上墳……
大年三十祭祀祖先的習俗,一直傳襲下來,其根本宗旨就是希望后人不要忘記我們從哪兒來,是誰的后代,永遠記住自己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