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作者眼中的《讀庫》和老六 他和我一樣,喜歡大時代的小插曲 文/肖逢 自以為經(jīng)歷了若干世事變遷的我,一直有把這些經(jīng)歷記錄下來的心思,可是找不到投稿的載體。一般雜志,一篇文章頂多三五千字,而我想寫的,每篇都遠不止這點字數(shù)。直接就出版一本書呢,還沒有一定就能賣掉書稿的底氣。 這個時候,雜志書《讀庫》面世了,但當時沒有想到給它投稿。直到有一天,老六在他的博客上發(fā)了一個關(guān)于投稿事宜的帖子,其中說,讀庫的用稿原則是“三有”,即有料、有趣、有種。還說,字數(shù)五千起點,五萬打住。 我立即感覺到,老六同學是個好人,我的這些文字找到組織了! 于是,我的《私人編年史·我的一九七六》在0903期《讀庫》上刊出了,夯夯實實,近三萬字。老六發(fā)來郵件,說反響還好。緊接著當年的0904又發(fā)了《私人編年史·我的一九七八》。 在《讀庫》四周年座談會上,客串主持的柴靜姑娘提問:“說幾篇這一年你在編輯的時候感受深刻的文章! 老六說:“其實我個人非常喜歡肖逢寫的私人回憶史,寫了1976年和1978年。我不知道為什么會喜歡這篇文章,它有三五萬字,它的篇幅和枯淡的文風會把很多人嚇跑,但是像我一樣喜歡的人也有很多。我喜歡大時代的小插曲! 受到老六的鼓勵,《讀庫》上又繼續(xù)刊登了兩篇我的“私人編年史”,分別記錄一九九八年和一九六六年的個人經(jīng)歷。再后來,又刊登了《武斗》,這篇是記述了“文革”時期,我在江油和廣元所見到的武斗情景。 老六說,像他這樣年齡的人,很多人都會有一種他稱之為“縣城情結(jié)”的東西。這種情結(jié)我也有,我的“個人述史”小系列的主要空間背景,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江油。除了李白、竇圌山、三線國防工業(yè)以及被當今吃貨們屢屢上嘴的肥腸這些符號,在江油,還有很多像我這樣具體而微的個人,以及我們命運沉浮中的悲喜劇。《讀庫》的讀者,由此可以推及全國,幾千個縣,幾代人,在一個共同大歷史的背景下,櫛風沐雨,走過了一段又一段不堪回首的路程。 給老六投稿很簡單,稿件傳給他的郵箱,一般不問,不用的稿件他會拒絕;不拒絕,就等著排期。書印出來,稿費就打進了作者銀行卡,還能得到一條老六的道歉短信,意思是說,現(xiàn)在俺的錢錢還不夠多,稿費羞澀了一些,請多擔待啦!想到那么長的稿件人家都不刪不改給刊登了,再嫌稿費少,就沒品格了。 給《讀庫》投了這么多稿,但我還從沒親見過“活的”老六。去年年底他到成都來,給我打電話,說是約著吃飯。但后來他有事提前離開了,雖然有道歉,但他欠的這頓飯我還記著。老六,你賴不掉的! 2013年12月8日 成都商報電子版 2016年6月,《讀庫·1603》刊登肖逢的《三線軼事》,再次展現(xiàn)江油三線建設的那段歷史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