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流才氓 于 2015-12-18 15:31 編輯
有人調(diào)侃說是江油干掉了彰明,江彰縣僅僅是過渡或可看著是一種表現(xiàn)性掙扎,但是誰也不曾想到,有著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彰明縣徹底被江油收編。縱觀歷史,古江油的版圖并不大,從今天的平武南壩遷至大康、后到武都、再到中壩,行政區(qū)域左右開弓,勢如破竹,先后成功地將梓潼所轄的重華、青林口等收入囊中,最終擁有了富饒的江彰平原,幅員面積劇增到2719平方公里。隨著時光的消失,古彰明縣那些陳年舊事無疑已淡出人們的話題和記憶。但我對彰明卻難以忘懷,魂繞夢牽。因為,我的先輩們從湖廣麻城孝感上廟遷徙而來,在這塊陌生但肥沃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許多有關(guān)彰明的印痕和故事,甚至輕輕一呼吸,就能嗅到泥土的芳香,也許這就是鄉(xiāng)情難舍吧。 我的家在江彰平原的邊緣,是古彰明縣的領(lǐng)地,所以從孩提時就知道過去有個彰明縣。這源于母親常提起她解放初曾當過陪審員。為防匪患,回家還佩帶過短槍。對于母親的話,我深信不疑,因為她還官至生產(chǎn)隊隊長。其實,對彰明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福田壩有一個火車站,每當寒暑假,我和兄弟還會從北江、有時也從青蓮謫仙渡乘船過河,爬上火車奔向父親工作的地方。可惜,這些渡口荒廢已久。 過去的彰明縣是一方非常有文化的地方,這個可以從一部《彰明縣志》中找到結(jié)論。我無意于詆毀古江油,如果將兩縣志對比讀完,就不會懷疑我的觀點。宋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縣令楊天惠所撰《彰明逸事》,就收錄了李白的傳說故事。有人曾這樣說,與其說是《彰明縣志》,其實就是一部《李白文化志》,因為將李白的活動全部記載。我一直在叩問歷史,為什么一個縣會瞬間易名呢,而由一個鎮(zhèn)來承襲歷史的脈絡(luò)? 彰明鎮(zhèn)就是原彰明縣的治地,位于涪江東岸,為涪(江)、南(河)二水合抱。彰明古稱孟津里,秦為蜀郡地,兩漢時歸涪縣,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屬涪城縣。晉武帝自白沙戍遷漢昌縣僑置青蓮鄉(xiāng),屬巴西郡,梁大同四年移治涪江邊橋院寺,兩魏廢帝二年(553年)遷漢昌縣治于今彰明鎮(zhèn),更名昌隆縣,鎮(zhèn)名治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廟諱而改名昌明縣,隸屬綿州五代時再因避廟諱而改為彰明縣。北宋時彰明鎮(zhèn)名雙流鎮(zhèn),后更名城廂鄉(xiāng),明隸成都府,嘉靖末改隸龍安府,清順治16年裁歸綿州,雍正九年改隸龍安府,并撥平武五壩之地。民國29年改稱治城鎮(zhèn)。建國后改為鄉(xiāng),1952年再建治城鎮(zhèn),1958年江、彰兩縣合并,撤鎮(zhèn)合并于治城公社。1984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彰明。 今天的彰明鎮(zhèn)作為過去古彰明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有著太多的文化符號。國家一級文物——北宋“唐李先生彰明縣舊宅碑并序”碑,刻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正月初八日。宣德郎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楊遂撰,將仕郎中綿州彰明縣尉馬國祥同題,沙門辭崎書。碑文與清王琦輯《李太白全集》載櫪遂“李太白故宅記”文字有出入。碑陰刻《彰明縣修筑城墻記》,刻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對于研究李白出生在江油,提供了重要資料。此碑原立彰明治城,現(xiàn)置李白紀念館內(nèi),被譽為“鎮(zhèn)館之寶”。 彰明的地下地面文物十分豐富,宋·李白醉酒石雕墨洗,左部為一酒壇狀藏水器,上覆荷葉蓋,有一缺口。右為“李白醉酒”半臥狀人物造型,綰髻長須,敞胸腆腹,寬袍大袖,右手抱壇,左手扶膝,神態(tài)生動。石雕墨洗造型別致,刀法嫻熟,線條洗練。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被譽為“中國最早的李白醉酒雕像”。還有中國最早最完整的宋代銅質(zhì)象棋,這兩件都是國家一級文物,是1983年6月一位農(nóng)民在彰明鎮(zhèn)修沼氣池時挖出,同時出土文物179件。 常山郁翠,是古彰明八景之一,常山漢崖墓群是修建寶成鐵路所發(fā)現(xiàn),出土了不少陶器隨葬品。而曾為綿州飛地福田壩的福田寺,建筑宏偉,用料、構(gòu)架奇特。據(jù)碑文記載建于明代,與三臺的云臺觀有著莫大關(guān)系。寺里那口古井,還滋潤出一位著名詩人蔣雪峰。文脈相承,本來應(yīng)在文廟祭祀。至今,在彰明儒林寺,每年還有一群飽學(xué)之士正兒八經(jīng)堅持舉行祭孔儀式。 彰明縣被撤掉,而且撤得很徹底。一些縣級機構(gòu)紛紛遷走,彰明中學(xué),亦稱江油二中,雖然堅持到新世紀后,桃李滿天下,但也沒逃過被撤掉的命運。隨著工業(yè)革命和城市一體化建設(shè)推進,我們見證了江彰大地工業(yè)開發(fā)區(qū)迅猛發(fā)展,高樓拔地而起,彰明很快地融入了城市圈,與天平、中壩、三合共同構(gòu)筑了江油中等城市的格局。 懷念一座已經(jīng)消失的古縣城,不僅因為那里的歷史文化,更重要的是那里還有我的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