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村位于江油市西南面、東接涪城、南連安縣,是江油市最早建成的以葡萄、枇杷、桃子、柚子為主的優(yōu)質水果生產(chǎn)基地,是江油市第一個生態(tài)觀光農(nóng)業(yè)園,也是四川省為數(shù)不多的全國文明示范村。白玉村的知名度日益遠播,這個綿陽大市的后花園正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紛至沓來觀光休閑。“養(yǎng)女莫嫁唐家坪,紅苕芋子脹死人”的歷史和“唐家坪”這個老地名正在淡出人們痛苦的記憶。可有誰知道為何要將“唐家坪”改為“白玉村”呢?這還得從“金鍋銀灶”的故事說起。
200226e6b5dbugbibr9rpr.jpg (111.03 KB, 下載次數(shù): 8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27 21:37 上傳
沿著白玉村廣場通往綿陽西科大的公路前行兩千多米左右,即白玉村八社地界,有一處白色耀眼的四層樓建筑的大型休閑莊“玫瑰園”,站在公路邊可見“玫瑰園”下面那長長的一段約四、五米高的銀白色巖石。據(jù)該社84歲高齡的黃元華老人講:那白色巖石下面有個約一米五高兩米寬的洞口,他兩三歲時曾跟著一些十來歲的大娃兒進洞去玩耍過。洞窟內冬暖夏涼、十分寬敞,能安放三十多張八人座的大方桌。洞口下面一米處有一條約兩米寬的小溪,從上游一處雜樹茂密、陰森蔽日的“黑山溝”山谷流來,溪水潺潺,終年不斷,清澈透明,可見小溪底部的砂石和魚蝦。白巖上面住著胡姓大家族,所以人們都習慣把這兒叫做“胡家白巖”。
195644qjo0jsc68890xegi.jpg (180.66 KB, 下載次數(shù): 8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7-27 21:38 上傳
現(xiàn)在的“胡家白巖”附近還住著五、六戶姓胡的農(nóng)戶,他們的老祖爺在明朝時期曾被選入京師的國子監(jiān)讀書,稱為貢生。那時的胡家人丁興旺,又是為數(shù)不多的大富豪,而且好樂善行施,救濟過不少討口要飯的窮人,當?shù)厝硕甲鸱Q他為“胡貢爺”!昂野讕r”的斜對面約一千多米外建有一個氣勢宏大的“玉皇廟”,每月初一、十五,前來“玉皇廟”敬香許愿者多達數(shù)百人,最遠的有來自綿陽、三臺、射洪、中江、蓬溪、遂寧等地的香客。香客們敬香許愿后都由“胡貢爺”負責接待被安排在“胡家白巖”巖洞內休息用膳。由此“胡貢爺”的美名遠揚,千里迢迢趕來“玉皇廟”燒香許愿的、拜訪“胡貢爺”的客人絡繹不絕,甚至招來四面八方幾十個討口要飯的長期棲憩于此,白巖洞窟成為了這幫乞丐的理想窩點,這洞內不僅可以安身休眠,還有鍋灶碗筷,乞討來的生食可在這兒生火煮熟享用。說起來這洞內的鍋灶還真有點神奇喲,乞丐們用撿來的枯枝煮飯,洞內卻不見柴火燃燒之煙;一口兩尺多大的鍋煮好的飯,十幾個人夠吃,來上幾十、幾百個人也夠吃,只要大家都說吃飽了鍋里也就沒有飯了。 住在洞內的乞丐們并不參與和干擾燒香許愿的熱鬧場景,他們知道每月的初一、十五日,來洞內休息吃齋飯的香客多,為了給香客們騰出洞內空間,乞丐們一大早便出門各散五方乞討至天黑才回洞來。所以,胡家和當?shù)匕傩杖纹漶v扎洞內并不干涉。乞丐們的生活可有“規(guī)律”了:每天吃了晚飯的碗筷放到小溪上游三百米處的水里去,第二天一早就在洞口下面的溪水里撿起碗筷吃完飯又出門乞討去。這一密不外傳的“規(guī)律”還是專門負責早晚煮飯的“幫主”(享受可以不出門乞討的待遇),在多次洗刷鍋碗時發(fā)現(xiàn)的“秘密”呢。乞丐們聚集于此洞的當初,選出了一個專門負責“守家”煮飯的“幫主”。眾乞丐吃了夜飯就睡覺,一直睡到第二天早飯熟才“起床”。而“幫主”卻要每天不等天亮就得起來煮早飯,每天煮好夜飯吃了后還得洗刷了鍋碗才能睡覺,雖然不出門乞討,不受“烈日曬、暴雨淋、寒風吹”之苦,但是為幾十個乞丐煮飯洗碗的活也并不輕松啊。頭幾天就在洞口下的溪水里洗鍋碗,溪水被染污了又往上游去洗,天長日久,洗鍋碗的地方移到了小溪上游的三百米處。這天晚飯后“幫主”又將鍋碗背到小溪上游三百米的地方,拿出鍋碗剛放進溪水里還未來得及洗刷,便被突來的暴風雨趕回了白巖洞,暴風雨持續(xù)了大半夜之久。到第二天該煮早飯的時間了,“幫主”急忙出得洞口去,見鍋碗竟然就在洞口下面的溪水里。“幫主”雖心生疑惑但又竊自暗喜:“如果能天天如此,豈不省了我好多事?”于是“幫主”每日晚飯后都將鍋碗背至小溪上游的三百多米處放進溪水中便回洞內睡覺了,次日早晨只管在洞門口的溪水里取鍋煮早飯,碗筷由乞丐們自行去取用就行了。從此“幫主”的活兒可輕松多了、悠閑多了。 老的乞丐死了,新的乞丐又來了;老的“幫主”年老卸任了,年輕的“幫主”又被推選出來了。就這樣,乞丐們在“胡家白巖”巖洞里的聚集生活一直持續(xù)到清末民初。民國初年的一天下午,新任“幫主”在洞內閑得無事,便手拿一副碗筷步出洞外,來到路邊一棵大菩提樹下,向過往路人乞討。黃昏時候,一位路過的長髯白眉白發(fā)的道士仔細端詳了“幫主”手中的碗,輕聲嘆息道:“后生可是棲身在白巖巖洞內?哎!你們煮飯用的是金鍋銀灶臺,吃飯端的都是銀碗啊,賣了金鍋銀灶臺和銀碗,幾十代人都吃不完,何須再出門討口要飯喲?”道士說完向“幫主”碗內丟下一枚銅錢,拂袖而去了。這時天色已晚,“幫主”該回洞內煮夜飯了。等乞丐們吃過夜飯后,“幫主”背上鍋碗來到小溪上游,將鍋碗放進溪水中正要離開,忽然想起了下午路邊大菩提樹下老道士的話,于是在水中撿起一顆小石子用力在鍋上摩擦了幾下,果然露出了黃色的擦痕,在月光照耀下金光耀眼。“幫主”將自己的一雙筷子橫放在鍋口上,又從水里撿起兩塊石頭壓住筷子避免被溪水沖走。“幫主”回到洞內見眾乞丐都入睡了,便用刀輕輕刮了幾下灶臺,果然是銀光閃閃。“幫主”暗自在心中盤算:“等明日早飯后乞丐們出門乞討走了,我便將這金鍋銀灶臺和銀碗悄悄拿去金銀店賣了,另找別處討個老婆生兒育女,獨享我的清福去喲”!皫椭鳌毕胫胫阕銎鹆税l(fā)財?shù)拿缐,第二天早晨天已大亮,乞丐們起來還聽得“幫主”在大叫:“哈哈,我們每天用的果真是金鍋銀灶銀碗呀,該我發(fā)大財了喲,哈哈哈!”乞丐們把“幫主”喊醒,問他為何不煮早飯,天亮了還躺在地上胡說什么金鍋銀灶?“幫主”一邊傻笑說“對不起大家,剛才正在做夢嘞!币贿吇琶Τ龆慈ト″佂搿6纯谙孪餂]有鍋碗,再到上游三百米處一看,“幫主”愣住了,那口鍋變成了溪底一個橢圓形的兩三尺深的黃板凼,放在鍋口上的那雙筷子變成了兩根一尺多寬三米多長的條石橫在小溪的兩岸(后來人們叫這里為金鍋黃板凼筷子橋),放在溪水里的銀碗全變成了一個個銀灰色的卵石!皫椭鳌奔奔泵γs回洞內去看銀灶臺,哪里還是什么銀灶臺啊,全變成了堅硬的銀灰色巖石。“幫主”的發(fā)財夢徹底破滅了,在眾乞丐的圍困逼問下,才將昨日道士說的金鍋銀灶銀碗之事和自己的貪心統(tǒng)統(tǒng)告訴了大家。沒有鍋灶煮飯了,沒有早飯吃了,從此乞丐們散伙了,各奔東西自討為生了。但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到玉皇廟燒香許愿的一如既往地多,胡家在巖洞內又重新置辦了鍋灶碗筷等廚房用品,“胡家白巖”這里仍然人氣旺盛,到“胡家白巖”吃齋飯的香客仍有上百人之多。 解放后,1956年農(nóng)村由初級社過渡到高級社,并建立了黨支部,唐家坪也不例外。據(jù)現(xiàn)在白玉村六社92歲高齡的黃遠銀老人回憶道:唐家坪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周應凡在第一次社員大會上講,老百姓都說“唐家坪(貧)”這地名不好,越叫越貧窮啊,F(xiàn)在窮人該翻身了,改一個能給老百姓帶來吉祥幸福的村名吧?墒歉囊粋什么樣的地名才好呢?請大家都來思考提出各自的意見,誰改得好就采納誰的吧。當時擔任唐家坪農(nóng)協(xié)會主任的付四海,家住唐家坪八社,非常熟悉“胡家白巖”人氣之旺和“玉皇廟”香火之盛的史故,又是一個能說會道的算命先生,立即提議道:“胡家白巖”有美名遠揚之人氣,白巖洞內有“金鍋銀灶”之神氣,“玉皇廟”內有掌管天界最高權力和最大財富的玉皇大帝之神像,何不取“白巖”的“白”字與“玉皇廟”的“玉”字,將“唐家坪”更名為“白玉村”?聽了付四海的提議,首先鼓掌喊“好”的是八社的胡國銀,接著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村支部和農(nóng)協(xié)會的全體干部也都認為付四海的提議在情在理,名字也好說好聽,一致通過將“唐家坪”改名為“白玉村”。 現(xiàn)在“白玉村”的老百姓富裕了,“白玉村”的全國文明村牌子樹起來了,“白玉村”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園的旅游休閑觀光者一年比一年更火爆了!“白玉村”的更名提議者付四海、胡國銀等老人也早已長眠地下了…… (為了不使其他探尋奇聞古跡者,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枉費曲折與精力,有幾處景點及古跡補敘如后:在“大煉鋼鐵”的年代,“黑山溝”的樹木被砍伐一光,再也不是從前蔭翳蔽日的“黑山溝”了。白巖洞在解放之前已多處垮塌,現(xiàn)在六十歲以上的部分老人在解放初期曾進洞內玩過,他們所見到的洞內空間已經(jīng)只能安放幾張方桌了。因黑山溝流出的溪水長年流淌,將大量的泥沙帶入下游填堵了“胡家白巖”的洞口,也使得小溪變窄變淺了許多,加上上游修水庫、挖堰塘蓄水之故,現(xiàn)在的小溪再也不見潺潺的清流了。彭老師夫人告訴我,她在“大集體”干大寨活時常常從“金鍋黃板凼”上面的“筷子橋”走過,說筷子橋下那橢圓的黃板凼確實像口金黃色的大鍋,自從包產(chǎn)到戶后便沒有經(jīng)過那橋了。我讓她帶我去看看那“筷子橋”,“金鍋黃板凼”和白巖及白巖下的“巖洞”,看后很讓我失望?曜訕虿灰娏僳櫽,估計是修建河提用了。由于溪水日積月累的沖刷,橋下的金鍋黃板凼填滿了泥沙,能見金鍋之“黃”色,卻不見金鍋之“形”狀了。再到下游去看“胡家白巖”的洞口,已被一大堆沙土掩埋,絲毫不見洞口之縫隙。 又到“胡家白巖”對面千米之外去尋找“玉皇廟”,來回幾趟也未見到像廟宇的建筑。我不甘心,明明問過黃元華老人,說是原來的“玉皇廟”及神像早已被拆毀,前幾年又在路邊重修了“玉皇廟”,我怎么會找不著呢?后來見路邊有三間紅磚小青瓦的矮小建筑,并不像地震后重建的農(nóng)戶住房,便繞到房前見兩扇木門緊閉,推門一看,見塑造有玉皇大帝、皇母娘娘、觀音菩薩、送子娘娘、王母娘娘、如來佛祖、藥王孫思邈、財神菩薩等八尊神像,才知道這就是現(xiàn)在重建的“玉皇廟”。廟子雖簡陋矮小塑像也矮小,而仙界幾大主神都委身室內屈居于此啊!據(jù)說早年這里的“玉皇廟”建筑宏偉,塑造的“玉皇大帝”等神像十分高大,每月初一十五香火鼎盛,遠近敬香者多達數(shù)百人。現(xiàn)在重建的這“玉皇廟”十分難找,因為從外面看就三間質量低劣的磚木結構小青瓦矮房,一點也不像常見的飛檐翹角的廟宇。因為涉及到我采訪的“金鍋銀灶”的故事才費盡周折地找到它的。有關“胡家白巖”和“玉皇廟”的照片,我已上傳在江油論壇的“攝影之家”板塊的“人文紀實”欄目內。) (2014年7月24日采訪,7月25、26日完成初稿,7月27日修改成文。)
補充內容 (2014-7-29 14:01):
何不取“白巖”的“白”字與“玉皇廟”的“玉”字,將“唐家坪”更名為“白玉村”?若改為“白玉村”,將古時的“人氣、財氣、神氣”聚于該村,以后這里的老百姓一定會致富翻身。聽了付四海的提議...“白玉村”的更名提議者付四海、胡國銀和更名決策者周應凡等老人也早已長眠地下含笑九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