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546505001064.jpg (284.04 KB, 下載次數(shù): 7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9-1-18 13:48 上傳
“縣之有志,猶國之有史”。江油(含原彰明縣)修志歷史悠久,査全國和四川省地方志及古籍的目錄可知,唐代有《陰平縣記》、北宋有《彰明逸事》,但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只有這兩部志書的轉(zhuǎn)引文字。元明兩代,則無從稽考。順治元年(1644)滿人入關至清王朝終結的268年間,江油曾五次修志,傳世有雍正年新修、乾隆年續(xù)修、道光年續(xù)修、光緒年重修《江油縣志》共四部,彰明有乾隆《彰明志略》、同治《彰明縣志》和光緒《彰明縣鄉(xiāng)土志稿》(另文撰述)。這幾部清修《江油縣志》,反映了古江油的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內(nèi)容,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 上世紀九十年代,江油市地方志辦公室曾對雍正版和光緒版的《江油縣志》進行了簡化、標點和重印。
A.溧陽籍知縣彭阯,創(chuàng)清代江油修志之始 江油自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設置政區(qū)以來,迄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江油文獻檔案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江、彰兩縣政區(qū)設立之時(1958年,江油、彰明兩縣合并,今為江油市)。漢代,中央設檔案典籍庫(稱為蘭臺),郡、縣也設有主管文書起草、催辦等事務的主記室,但因年代久遠,加之明末清初四川的大動亂,江、彰兩縣地方典籍毀損殆盡。 迄今發(fā)現(xiàn)的存世最早的江油地方文獻資料為清雍正五年(1727)編修的《江油縣志》,距今已有291年,僅北京圖書館存有原版,系清宮內(nèi)閣大庫藏書,在國內(nèi)屬孤本,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出身溧陽(今江蘇常州溧陽市)世家的辛卯科舉人彭阯上任江油知縣,當時江油境內(nèi)幾乎仍是一片荒土——“居民散處,仄途叢棘,或五里或十里雞犬無聞,村落罔睹!迸黻n想查閱縣志,了解地情,然而縣志“無有也”。其時,在彭阯之前十幾年,浙江錢塘舉人朱樟曾任江油知縣,在江油寫下大量詩歌,七古《欲登天倉山不果遙題金光洞寄紫芝道人》的夾注稱,“天倉洞,水非大旱,不敢取。見縣志。”由此可見,當時曾有江油縣志,距彭阯來任,僅相隔十幾年。 “有文可考,有獻可征,以成一邑之乘,此秉筆者之所樂也”,彭阯出身江蘇科舉世家,有深厚的學術素養(yǎng),他在江油任上,曾充任雍正癸卯、丙午兩科四川鄉(xiāng)試同考官,他樂于開一個好頭,留下一部志書,“余今日之所纂集者,特嚆矢耳”。 于是,彭阯利用公余時間,搜集文獻,尋訪故老,跋涉溪山,歷時五載,于雍正五年(1727)完成了這十分珍貴的第一部《江油縣志》。 雍正《江油縣志》分上下兩卷,三十九條,三萬七千余字,寫作中字斟句酌,詳略合宜,對清雍正年以前江油的建置沿革、疆域、山川、水利、戶口、田賦、土產(chǎn)、教育、軍事、人物、藝文、古跡等,均有明確記載,對今天的人們了解研究清初江油的歷史,把握江油歷史變遷的軌跡,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B.乾嘉道三次續(xù)志,成兩部志書 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期間,江油發(fā)生了滄桑劇變,三朝均曾修志。早在雍正八年(1730),平武讓里撥歸江油,版圖、人口有所增加,此時距雍正五年,彭阯修成縣志僅隔三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冬,云南楚雄籍舉人瞿緝曾任江油知縣。上任伊始,瞿緝曾即注意到雍正志未能全面反映江油的地情,因之萌發(fā)了續(xù)修縣志的想法。乾隆二十四年(1759)冬,他請來教諭彭仁、訓導嚴永孝,貢士王士良、寧愚等,在雍正志的基礎上,分類詳核,并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按大類分,標孝友以重人倫,廣節(jié)烈以維風化,補鹽茶以足財賦,列十甲以定疆域。至于鄉(xiāng)壩市場、樓臺八景、解支奉工、武職雜記,則或附或略,共計三十四條。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乾隆《續(xù)修江油縣志》付梓。 嘉慶十七年(1812),陜西咸寧監(jiān)生王衡署任江油知縣,時逢四川省具奏請續(xù)修四川全省通志,檄行各郡縣編輯志書,以備省志參考。這一輪修志,由全省同步進行,王衡不敢怠慢,即延攬當?shù)夭┞剰娪、好學善問的紳士羅元吉等十余人擔任采訪、抄錄,并請在龍安府學講學的宿儒周模庭擔任主纂。由于官方重視,歷時僅三個多月,即基本完成志書的編纂。全書共六卷,從圖考至土產(chǎn),共三十八條。體例參考舊志,“增而輯之,匯而記之”。不同于前任彭阯、瞿緝曾,王衡沒有文人情懷,他修志,僅是認真地完成上峰的任務,這或許是嘉慶《江油縣志》最終成稿,卻未能付梓的主要原因。 道光二十年(1840),蒙古籍進士桂星任江油知縣,桂星出身滿蒙貴族,憑實力在科舉路上掙來功名。他履任江油后,看到王衡修成的志稿,很不滿意,評論道,“志已修,而不刻,不與不修同乎?”他又對這部未刻印之志稿再次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又與修志同仁及當?shù)厥考澋龋畵?jù)舊聞、博采時事對部分史實進行互證。最重要的是,這部本應該在嘉慶年間完成的縣志,終于在桂星的努力下,于擱置二十多年之后被刻印。
C.武丕文修志,成清代江油地方志之絕唱 光緒年間,大清朝雖積重難返,處于亟待變革的轉(zhuǎn)折之期,但仍不乏有識之士不忘修志之舉,如光緒十四年履任的江油知縣李振武,在任八年,曾有聘請綿州文人陳湋主纂續(xù)修縣志的打算,但因陳湋留京參加會試,加之其他延宕,修志計劃尚未付諸實施,李振武便卒于江油。 光緒二十九年(1903)山西平遙人武丕文代理江油縣令,修成江油“關門”的舊志——光緒。這時距道光《江油縣志》問世已有六十三年,距清室遜位僅僅八年。 武丕文,字叔欽,號偉康,清同治三年(1864)出生于山西平遙的一個富商家庭。山西平遙武氏家族原籍山西平陽府洪桐縣,元順帝間遷平遙縣,歷十八代,可謂耕讀世家。家族自武開勝始,連續(xù)四代,代不乏人,成為平遙乃至山西仰慕之家族。武丕文系武開勝之孫、武日中的第三個兒子,于光緒十五年中舉人,二十年(1894)中進士。欽點即用知縣,指分四川,先后任清溪、江油、云陽。光緒二十九年,武丕文從清溪(今漢源)調(diào)任江油代理縣事,他上任即“采風問俗”,査閱縣志,了解縣情,認為這是“居官第一要務”。他執(zhí)政寬猛相濟,勤奮有為,代理江油縣令僅一年,制文廟樂舞儀器,建節(jié)孝總坊,創(chuàng)辦游藝學堂,重修縣志,開倉賑饑,造舟拯溺,為士民稱道。 關于縣志的編修經(jīng)費,武丕文在序中有過簡略交代,當時恰逢一位名叫魏馨亭的縣人因牽涉一樁官司,愿意捐出600兩銀子來成就修志之舉,武縣令欣然應允?h志的主要纂修者歐培槐出身匡山書院,為江油丁酉拔貢,修志時擔任永川縣教諭,以丁憂在家,武丕文遂邀請歐培槐擔任主纂,歐培槐熟悉鄉(xiāng)情,作風踏實,為文質(zhì)樸,是這部縣志取得成功的關鍵人物。 光緒《江油縣志》耗時六個月完成,共二十四卷,約十六萬余字。編纂中,充分利用了前三部縣志的資料,并參考借鑒段玉裁乾隆《富順縣志》、李榕同治《劍州志》的體例,加以“參互變通”,故在幾部縣志中體例最為完整、內(nèi)容最為豐富。它涉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科技、文化教育和社會風土等方面豐富史料,其中部分史料具有比較珍貴的研究價值。
原載:2019年1月5日《綿陽晚報》“周末讀古今”專版 原標題:《四部舊縣志,江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轉(zhuǎn)自:“史志江油”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