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走過的安昌 歷史透亮的血液 茅屋站立并走動 在安昌和安昌以外 裹腹充饑 那些米粒在石臼中 脫去了艱辛的外衣 喂養(yǎng)了誰的1917 而這些高過頭頂?shù)牧α?br /> 凝固于傳統(tǒng)的農(nóng)具 一些生命 就那樣 草芥一般 無聲死去 勞動的人們 用他們虔誠的祭祀 把這些歲月淘汰的農(nóng)具 安放 在貓兒溝的茅屋 讓今天來去的足印 學會瞻仰 (雖然 它稱不上文物 卻也帶有泥土的靈氣} 提灌的水車 已用不上 防雨的斗笠 已用不上 還有 撲食肉類的鳥銃 也已用不上了 可他們這些逝去的歲月 積累了 發(fā)展 這個詞語 拓展的喻意 讓今天的勞動 細化并升級 進入生活 點點滴滴 還是這片黃土 如今 走出的茅屋 成為歷史懷念和感動的象征 一些風 就低下他們的頭顱 穿過長廊 思索 盈盈輕擺的韻味 看她們勞動的腰肢 走藍了 阡陌的季節(jié) 也走出結(jié)果的五月 甜起了現(xiàn)代人 挑剔再三的味蕾 流連不絕 2013年4月30 從安縣的貓兒溝歸來,苦成。 |
歡迎光臨 江油論壇 (http://www.inc-icom.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