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清免费在线观看久_精品精品国产自在久久_顶级AV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

江油論壇

標題: 舊時的涪江中壩碼頭 [打印本頁]

作者: 松風(fēng)    時間: 2018-12-12 10:32
標題: 舊時的涪江中壩碼頭
    中壩地處涪江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東依涪江,西傍昌明河,因其地形如船,兩面皆水,故稱中壩。清代道光年間的江油縣令桂星在《中壩場記》中說:“上通陜、甘,下極閩、廣,西北至松、茂,東南屆潼、保。凡山之珍,海之錯,陸之土藥,水之廣貨,滇、楚之布、葛、銅、錫,雍、兗之棗、粟、栭、菌,舟運車負,罔不畢集。且其地又產(chǎn)附子,為直省所僅有!
中壩碼頭舊貌
    清代中葉,江油縣境內(nèi)的水路運輸就已初具規(guī)模,特別是中壩因居涪江上游,水運更為方便。乾隆五十二年(1787),江、彰兩縣的藥材、稻米即從涪江的中壩場碼頭馬家沱渡口裝載上船,經(jīng)綿陽、三臺、射洪、遂寧、潼南、合川,入嘉陵江經(jīng)浮圖關(guān)到達重慶碼頭。民國初期,中壩碼頭經(jīng)常停有木船100余只,其中屬江、彰籍的有50多只,北川、平武、松潘等縣采伐的木材,利用三江河道的旺水季節(jié),扎筏水運至中壩、青蓮等碼頭集散,轉(zhuǎn)運到綿陽、三臺、遂寧等地。
繁忙的水碼頭
    民國26年(1937),江、彰兩縣所屬中壩、太平、三合三場聯(lián)合成立船筏業(yè)同業(yè)公會,由公會承攬放筏業(yè)務(wù),管理涪江航道,淘漕疏灘。民國37年,涪江年輸出木筏200多張、6至8萬立方米,平通河年輸出木筏50多張、1500至2000立方米?谷諔(zhàn)爭時期,中壩碼頭航運興盛,有木船200多只,運量達1.3萬多噸。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壩碼頭有木船38只,年貨運量近五千噸。1950年成立了中壩航運工會,主要承擔(dān)川北森工局中壩儲木場原木漂放任務(wù)。1951年江油縣中壩鎮(zhèn)、彰明縣太平鎮(zhèn)開展民主改革,取締了原由封建把頭把持的民船同業(yè)公會,分別成立木船聯(lián)運社。1952年中壩、太平兩社合并成立航運公司,木船增加到59只,完成貨運量8552噸。1954年寶成鐵路中壩至綿陽段通車和縣內(nèi)開辦汽車運輸后,大部分貨物運輸改為火車和汽車運輸,中壩、太平水運船只大部分轉(zhuǎn)入綿陽木船運輸合作社,中壩碼頭僅存船只22只。1955年平武縣白石鄉(xiāng)基層工會將副業(yè)航運木船23只交給江油管理,中壩碼頭船只增至45只。1956年江油船筏渡口管理所成立,接管專業(yè)木筏駕長90人。1957年中壩碼頭的木筏駕長增至300余人,當年完成木筏漂放量65754立方米,周轉(zhuǎn)量23.39萬立方米公里。1958年中壩航運工會與重慶市城建二公司簽訂合同,組派木筏駕長46人去樂山地區(qū)漂放木筏,其余大部分筏工調(diào)到綿陽貯木場水運組工作。同年,綿陽航運公司為支援江油“大辦鋼鐵”調(diào)來木船29只。1962年江油在調(diào)整國民經(jīng)濟中,撤銷江油航運公司,航運木船全部外調(diào),中壩碼頭的水上運輸遂停止。此后,因陸路交通運輸發(fā)展,木材資源減少,大部分木材改由公路汽車運輸。1964年,在碼頭位置修建了中壩涪江大橋(俗稱一橋),竣工通車后成為了連接涪江東岸工礦區(qū)和西岸文化商貿(mào)區(qū)的紐帶。(來源:“史志江油”微信公眾號)
中壩城區(qū)新貌



作者: 飛揚…    時間: 2018-12-12 10:47
可惜了…現(xiàn)在無法從江油從船出川了…

作者: 持劍天涯賣醬油    時間: 2018-12-12 11:01
漲知識了。謝謝!

作者: 管的寬    時間: 2018-12-12 11:15
sc51811
作者: 一客    時間: 2018-12-12 11:19
好貼!久違了!
雖然江油水運規(guī)模不大,時間不長,但還是留下了一筆輝煌。十分可惜圖片太少了。

作者: 一客    時間: 2018-12-12 11:22
如今涪江電站遍布,謫仙歸來亦無法仗劍傲立船首了!呵呵!

作者: 順其自然1    時間: 2018-12-12 11:32
好文章。!:victory::victory::victory:
作者: 哭莎    時間: 2018-12-12 11:44


作者: xcb1971    時間: 2018-12-12 11:47
漲知識了,原來的馬家陀是碼頭渡口!
作者: S浪跡天涯S    時間: 2018-12-12 11:50
時代變遷 日新月異

作者: Fire    時間: 2018-12-12 12:28
漲知識了,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

作者: 晴天ヅ    時間: 2018-12-12 12:52
好珍貴的老照片

作者: 敏丫頭    時間: 2018-12-12 13:21


作者: 尼瑪為啥是個球    時間: 2018-12-12 13:26
哇哦

作者: 老老楊    時間: 2018-12-12 13:45
學(xué)習(xí)了,謝謝

作者: 松風(fēng)    時間: 2018-12-12 13:45
江油縣的木筏運輸合作社直至1980年3月才被撤銷,員工被分別安排在渡口管理所和縣運輸公司工作。此后,涪江的木材漂放由綿陽地區(qū)(市)林業(yè)局儲運部門負責(zé)組織。
作者: 小七相    時間: 2018-12-12 13:55
一客 發(fā)表于 2018-12-12 11:22
如今涪江電站遍布,謫仙歸來亦無法仗劍傲立船首了!呵呵!

水電站利潤頗高,一般在30%到40%之間

作者: 不知道就是    時間: 2018-12-12 14:26
路過

作者: xw110    時間: 2018-12-12 14:39
sc51811
作者: laiyannn    時間: 2018-12-12 17:26
飛揚… 發(fā)表于 2018-12-12 10:47
可惜了…現(xiàn)在無法從江油從船出川了…

就是

作者: laiyannn    時間: 2018-12-12 17:26
小七相 發(fā)表于 2018-12-12 13:55
水電站利潤頗高,一般在30%到40%之間



作者: laiyannn    時間: 2018-12-12 17:26
松風(fēng) 發(fā)表于 2018-12-12 13:45
江油縣的木筏運輸合作社直至1980年3月才被撤銷,員工被分別安排在渡口管理所和縣運輸公司工作。此后,涪江 ...



作者: laiyannn    時間: 2018-12-12 17:26
現(xiàn)在船莫法過了

作者: laiyannn    時間: 2018-12-12 17:26
老老楊 發(fā)表于 2018-12-12 13:45
學(xué)習(xí)了,謝謝



作者: laiyannn    時間: 2018-12-12 17:27
晴天ヅ 發(fā)表于 2018-12-12 12:52
好珍貴的老照片



作者: laiyannn    時間: 2018-12-12 17:27
Fire 發(fā)表于 2018-12-12 12:28
漲知識了,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



作者: laiyannn    時間: 2018-12-12 17:27
一客 發(fā)表于 2018-12-12 11:19
好貼!久違了!
雖然江油水運規(guī)模不大,時間不長,但還是留下了一筆輝煌。十分可惜圖片太少了。



作者: 土老頭    時間: 2018-12-12 18:21
發(fā)看這段文獻應(yīng)該是,江油志吧,

作者: 開心就好620710    時間: 2018-12-12 19:08
好貼,樓主真厲害,有這樣的好照片及相關(guān)文字記載
作者: 中國聯(lián)通連不通    時間: 2018-12-12 19:54
小時候從彰明坐船去青蓮那邊。
作者: 這個名總沒人用    時間: 2018-12-12 22:12
原來我就住在曾經(jīng)的碼頭上

作者: 牛膜王    時間: 2018-12-12 23:40
此貼真心不錯

作者: 豬媽媽520小豬    時間: 2018-12-13 00:11
樓主威武,可以跟娃娃講講

作者: 棉管家    時間: 2018-12-13 02:41
又讓我懂了很多
作者: 松風(fēng)    時間: 2018-12-13 09:30
中壩場記
·江油知縣  桂  星
場屬邑之巨鎮(zhèn)。考古碑志,場地在雙流村,即今之羅漢壩,以場有羅漢寺而名之也。興于元,盛于明,灰燼于獻賊之蹂躪。國朝康熙三年,始遷于今之中壩。上通陜、甘,下極閩、廣,西北至松、茂,東南屆潼、保。凡山之珍,海之錯,陸之土藥,水之廣貨,滇、楚之布、葛、銅、錫,雍、兗之棗、粟、榴、菌,舟運車負,罔不畢集。且其地又產(chǎn)附子,為直省所僅有。故名馳遠近,人皆呼為小成都云。雖綿竹之名區(qū)、重慶之巨市,不是過也。
但其地形如船,兩面皆水,中為場,故曰“中壩”。左臨大河,即古志所云“涪江”是也。江面甚闊,水溜甚駛,難造砼梁。故秦、豫、楚各會館胥修有渡船,又各置田租以養(yǎng)渡夫,以濟行人。雖上、中、下游咸砌有碼頭,每值集場市期,渡船所不及載者,又有小舟百余艘以接濟之。其斯可為巨鎮(zhèn)乎?右鄰小江,江之水亦由大河之巖嘴頭分支,入于女兒、黃金、碓河、永興、雷鳴五堰,灌田五萬余畝。而其水復(fù)瀉入于小江,至場必仍合于大河。小江之水,雖時常有漲軼(跌),猶堪造橋,故沿河石橋七硐。捐修者為增生趙宜昌,監(jiān)生陶銓、劉鼎與張思華、楊熙功、劉金柱,而熙功、金柱二人之力尤多。噫!場之左右,皆屬水國,而出于其涂者,并無褰裳。
至嘉慶五年,賊匪擾亂。場之貢生陶淑仁,監(jiān)生姚裴文、吳伯仁、涂文才、劉祚華,增生熊瑀,客民周協(xié)廷、儲啟周等,按各輔貧富捐金萬余,修筑城堡七里有奇。保守街市,護衛(wèi)人民,得以無虞。不可謂場之非地靈也。
至于場之士人,雖鮮巨宦名族,然入庠學(xué)、登賢書者百余人,遵循例者二百余人。各安職業(yè),從無一人出入公門、私至偃室者。又不可謂場之鮮人杰也。
前署令石臞王公,深愛其場風(fēng)俗醇厚。惟虞貧民失教,因與分司嚴昌镕及廩生劉定宇、雍安仁、杜炳南,監(jiān)生林楨佑、彭德賢等各捐銀兩,于金輪、文昌宮兩寺隙地建修書院二所,錫其名曰“金聲”、“玉振”,蓋欲場之子弟由小成以迄于大成也。場有市斗二把,撥入義館,每年每把計得市租四十四釧,以為山長修金。嗣有增生熊興楚,勸募監(jiān)生谷清順將碾房一座(每年可收佃租八十釧)送與書院,以作生徒膏火。
于是善化及人,人心向善。時有鄧光茂、張思華等,取報答四恩之義,于場之東啟建報恩寺,以安云游僧、道。更有監(jiān)生林楨佑、王琳等,恐地勢衰薄,于場之首創(chuàng)修奎星樓,以鎮(zhèn)地氣。是皆有裨于場,不可不紀其盛舉也。
余蒞茲土將及半載,公余之暇,補纂邑乘。竊念邑屬三十二場,雖皆屬土厚人樸,惟此場民安物阜,更足獎美。庶而宜富,富而宜教。凡有蠹于場者,亟為剪之;如有利于場者,深為嘉之,是皆宰之責(zé)也。予故志其顛末,以垂永久云。是為記。


作者: t3u2k1    時間: 2018-12-13 14:52
:victory::victory:
作者: 羅樂123    時間: 2018-12-14 18:24
現(xiàn)在水呢

作者: 劉才忙    時間: 2018-12-16 19:50
歷史留痕!

作者: 三川賢夫    時間: 2018-12-18 15:06
了解過去的江油,熱愛現(xiàn)在的江油,期待未來的江油!
作者: 青蓮孤客    時間: 2018-12-24 21:33
長知識了!贊!

作者: 澤滅木    時間: 2019-3-4 18:33
前世今生!





歡迎光臨 江油論壇 (http://www.inc-icom.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